2012年歷史學科中考復習策略及應試建議
七中 鐘竹 (2012-05-27)
一、態(tài)度與方法并重
有相當一部分同學對于開卷考試存在很大的誤區(qū),認為開卷考試只要翻書就可以輕松過關,在復習時過于自信和放松,對于必須記死的內容不能有效準確地記憶。其實,歷史開卷的目的是適應新課改的要求,減輕學生負擔,培養(yǎng)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。所以開卷試題并不是我們想象的那么簡單,雖然都能在教材中找到其“源”,但許多試題需參閱幾個知識點,而且需要綜合、分析、判斷后,才能確定正確答案。一道題目可能分布在不同課文里,甚至涉及到幾本教材,如果沒有進行充分復習,想在短時間內找到正確答案是不現實的。具體而言,最起碼應該把《考綱》中要求的考試內容落實到每冊書中。
二、知識與能力并重
1.夯實基礎知識是取得優(yōu)異成績的根本保證
基礎性是歷年中考歷史試題的一個主要特征。中考命題要求中規(guī)定70%為基礎題,而占30%的稍難題和較難題也以基礎知識和重點知識為支撐的,所以抓好基礎非常重要。中學所學的歷史基礎知識包括兩大類,一是具體的史實性的知識,包括時間、地點、人物、事件、名詞、概念等;二是理論性、規(guī)律性的知識,包括歷史發(fā)展過程的基本線索、階段特征、主要矛盾、內在聯系和經驗教訓等。所謂重點,一般是指在歷史發(fā)展中有重大影響的、對今天有啟發(fā)和借鑒意義的人物和事件,是歷史發(fā)展的關節(jié)點,能夠起到劃分時期和階段的作用。
①如: 標 志 事 件
我國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的標志——1978年底,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
美蘇爭霸結束,兩極格局結束,冷戰(zhàn)結束的標志——1991年底,蘇聯解體
……
②如: 歷 史 之 最
新中國最早的四個經濟特區(qū)——(1980)深圳、珠海、汕頭、廈門
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——蘇俄
……
③如:書 本 材 料
A圖片資料:要求知道每張圖片涉及到的考點
B文字資料:要求知道每段文字涉及到的考點
a.稱 號: 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——明朝宋應星的《天工開物》
b.名 人 名 言: 天才不過是百分之一的靈感,再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。 ——愛迪生(美國)
c.評 價: 我辦了一輩子事,練兵也,海軍也,都是紙糊的老虎……不過勉強涂飾,虛有其表。
——李鴻章對洋務運動的評價
④如:名 人 大 事
政治家(秦始皇,漢武帝,康熙帝,乾隆帝,孫中山,毛澤東,周恩來,鄧小平;
美國華盛頓、林肯、羅斯福等;拿破侖;列寧,斯大林等)
科學家、思想家、藝術家等
⑤如:城 市 大 事
北京、上海、南京、廣州、武漢;華盛頓、巴黎、倫敦等
2.培養(yǎng)學科能力是歷史復習的重要環(huán)節(jié)
考綱規(guī)定約30%的內容涉及能力要求,其中理解層次約占20%,運用層次約占10%。這就要求我們注重對學科能力的培養(yǎng)。
(1)要善于構建知識體系
近幾年歷史中考試題體現以專題的形式來整合歷史知識的特點。這就提醒我們在復習時注意發(fā)揮教材目錄和課文中子目錄的作用,概括歷史階段特征,抓住課與課之間、課與單元之間、單元與單元之間的聯系,構建知識網絡,使知識清晰化、系統(tǒng)化。
如:大 國 崛 起 與 大 國 關系
【中 美 關 系】
1、近代史上中美關系:二戰(zhàn)前,發(fā)動一系列侵華戰(zhàn)爭;二戰(zhàn)中與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反法西斯國家共同進行反法西斯戰(zhàn)爭;二戰(zhàn)后扶蔣反共。
2、新中國成立后的中美關系:20世紀70年代以前處于對抗關系,70年代以后走向正常化,80年代以后,既有摩擦,也有合作。
3、對中美關系的總體性認識?如何發(fā)展中美關系?
2、新中國成立后的中美關系:20世紀70年代以前處于對抗關系,70年代以后走向正常化,80年代以后,既有摩擦,也有合作。
3、對中美關系的總體性認識?如何發(fā)展中美關系?
……
【其 他 知 識 體 系】
中國史:民族危機與抗爭;民族探索與復興;三農問題;民族團結和國家統(tǒng)一問題等
世界史:近代資本主義發(fā)展歷程;科技革命;世界政治格局、經濟格局的演變等
綜合史:中外歷史的改革;中外思想解放運動;政治制度與民主法制建設等
(2)要善于悟出歷史規(guī)律
要能從一個個具體的事例中抽象出基本的原理,悟出其中的規(guī)律。
如:啟示?蘇、東劇變對中國改革借鑒?三次科技革命給中國帶來的啟示?
認識?對國共關系的認識?對中美關系的認識?
比較?“門戶開放”與 “改革開放”的比較?近代英、美、法大革命的比較?
三、歷史與現實并重
近幾年的中考題都體現了對社會熱點問題的關注,強調歷史與現實生活的聯系。所以對于人類所面臨的重大社會問題,人類生存的環(huán)境問題等現實問題都可作為重點進行復習。
1.周年紀念
(1)2012年周年大事(逢10或逢5周年)
【中國史】
1662年,鄭成功收復臺灣。
1842年,《南京條約》簽訂,中國開始淪為半殖半封社會;
1912年元旦,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成立。
1952年底土地改革完成,并完成國民經濟恢復,為國家開展有計劃的經濟建設創(chuàng)造了條件;
1972年2月尼克松訪華,兩國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;1972年秋,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,中日建交;
1982年,鄧小平在中共“十二大”上明確提出:“走自己的路,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”。
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,再一次解放了人們的思想,表明了中國深化改革的決心。
【世界史】
1492年哥倫布首航美洲,發(fā)現“新大陸”,開辟了從歐洲前往美洲的航路。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開始形成。
1922年底蘇聯誕生;
1942年1月《聯合國家宣言》簽署,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。
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,是“冷戰(zhàn)”最激烈的一種表現。
(2)2011年周年大事 略
(3)周年大事及命題角度猜想
周年大事一:鄭成功收復臺灣350周年
命題角度:臺灣問題和國家統(tǒng)一問題;國共關系的演變等
周年大事二:土改完成60周年
命題角度:民生問題;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土地政策的調整及影響等
周年大事三:鄧小平南巡講話20周年
命題角度:鄧小平理論的形成,20世紀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三次重大改革與相互借鑒
周年大事四:十月革命勝利95周年
命題角度:國際共產主運動的發(fā)展,俄國的發(fā)展史,中蘇改革的比較等
……
2.時事熱點
在2010年下半年到2011年上半年國際、國內發(fā)生的大事。以此為切入點,考察歷史的相關內容。
熱點一:兩會,中共十八大
命題角度: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和建設歷程,黨的重要會議,中外憲政之路等
熱點二: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“文化強國”戰(zhàn)略。
命題角度:中國及世界近現代思想文化史
熱點三:美國、法國、俄羅斯大選等
命題角度:大國崛起,大國關系等
熱點四:歐洲債務危機、核危機、地區(qū)沖突等
命題角度:構建和諧社會,國際關系及政治格局的演變,世界經濟格局的演變等
……
四、不同題型的答題技巧
1.單項選擇題的解答技巧
單項選擇題是用來考查基礎知識的最佳題型,特點是設計靈活、知識覆蓋面廣、答案唯一。解答的關鍵是要注意審清題干中的關鍵詞及相關的限定因素,排除干擾項。
2.組合列舉題的解答技巧
列舉題就是把符合某種條件的人物、事件等按要求排列出來的題型。答題時要搞清楚試題問的是哪一方面的問題,界定時空范圍,確定要答的內容,避免因為審題不清而導致知識點的張冠李戴、不全面或順序顛倒。答題要求規(guī)范有序,簡明扼要,用詞準確。
3.辨析改錯題的答題技巧
辨析改錯題是拉開學生考試差距的一種題型。這就要求對基礎知識一定要落實。答題時應該注意錯誤項應該在時間、地點、人物、事件、作用等范圍內,而不是一些修飾詞等。
4.材料解析題的解答技巧
(1)讀——解題的基礎
一是讀什么?二是如何讀?
先說一下閱讀的內容。材料題都有兩部分組成,一是材料部分,二是設問部分。在閱讀材料的時候,一定要注意讀全,也就是不能忽視材料的標題、注釋、出處這些內容。這些說明性文字,它們往往能夠提供材料的時間、國別、背景、作者及其身份等信息,不可漏讀。
再說一下閱讀的順序。從后往前讀,也就是先讀問題部分,后讀材料部分。先讀設問部分,可以抓住材料的主題,這樣在沒讀材料之前,就已經給材料內容定了位,這樣我們的思維就有了目標。
(2)想——解題的關鍵
①找材料與設問之間的聯系點
設問和材料關系密切,設問提出的是有關材料的問題,回答設問離不開材料。所以,找到材料與設問的相關點很重要。先在設問部分找出關鍵詞,然后帶著關鍵詞再去材料中找相應的關鍵詞或句。通過對關鍵詞句的分析,結合相關的知識信息,對號入座,對問思答。
②找材料與教材之間的聯系點
隨著開放性試題的增加,材料解析題的材料、問題都越來越“新”,但不管多新,必定與教材中的主干知識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。這就要我們把材料中的重要信息與教材的史實、觀點相聯系,確認材料與教材的哪課的內容相關聯。只要判斷準確,解析的大方向便明確了。
③找材料與材料之間的聯系點
一般情況下,每一道材料題都有一個主題,而每一個材料都是圍繞這個主題來設計的,即使有些材料的觀點完全相反,它也是圍繞一個中心而設計的。找出了中心,然后圍繞這個中心,確認材料涉及的內容或對課本知識進行遷移,便找到了解題的突破口。
(3)答——解題的落腳點
①問什么答什么
緊扣題意、論從史出。做到觀點和材料的統(tǒng)一,對號作答,堅持“問什么答什么”,不要脫離材料,隨意發(fā)揮,答非所問。
②答案應簡明扼要、條理清晰
材料解析題對回答的要求是貴精不貴多。注意設問的分值,分值大的,回答要詳盡些;分值小的,回答要簡潔些。如果有字數要求更要慎重處理,想好再下筆。
③要使用歷史術語,少說大白話
材料來源無法預知,但所選的材料必定是以歷史課程中的重點知識為依托,所設問題也不會超綱。所考問題必然是歷史課程中的重點知識,在解答這類材料題時,一定要史論結合,論從史出,能敢于創(chuàng)新、充分表達自己的情感、態(tài)度和價值觀是獲得高分的保證。
5.分析探究題的解答技巧
活動探究題題是測試考生分析、理解、判斷、概括、歸納、綜合等能力的常見題型。解答時,一要審好題,抓好關鍵詞;二要確定答題范圍與內容;三要規(guī)范組織答案,做到條理化;四是答案多角度、多層次、全面。
五、答題注意事項
1.控制答題時間
答題必須先易后難。先答那些“一眼就能看穿”的題目,跳過那些暫時想不出答案的題目,把應該得到的分數都拿到手,再回過頭來“啃硬骨頭”。
2.認真審題
同學們在審題時一要心細。看清楚幾個問、問什么。二要寫準。遇到沒有把握的考點,千萬不要輕易下筆,而要在教材上找準了答案再下筆。
3.規(guī)范答題
同學們答題時一定要注意答題規(guī)范,答案要注重序號化、要點化(關鍵詞和關鍵句)、全面化(多角度)等。
4.據分答題
根據分值巧妙分解題目,一般來講,答題針對性很強。例如有的題目是3分,實際上剛好有3個得分點。
5.體現學科特點
重史實,用史實說話。